1. 故宫一甲号首页
  2. 故事传说

母亲与城市

母亲与城市

母亲与城市

中二长王

她上一次来北京是在十一月。

下午三点多,我就匆匆赶往六里桥长途客运站上车口等她。

事实上,她本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从家乡到北京。 虽然需要转移,但我想她至少会这样放松。 不过,因为她从来没有一个人走多远,我一直不太放心让她先坐大巴到太原,再坐高铁两个小时到北京。 相反,我选择了大约需要九个小时的长途巴士。 她对车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至于车子一发动,她就开始剧烈的晕车反应,不停地呕吐。 结果,他们在下车时,往往几乎没有行动能力。

每次过来,看着她那消瘦的身躯,经过长时间的颠簸,来到这座巨大的城市,我都有种错觉,仿佛她比以前缩小了更多。

每次她到北京,她通常躺在床上。 因为身体不适,她一进门就睡着了。

因为堵车,原本预计四五点钟到的车,结果在出口看到她的时候已经快七点了。 当我下车走出人群时,我看到妈妈一瘸一拐。 我感到非常惊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原来她来之前在家里有腿,只是电话里没有告诉我们。

虽然类似的出境场景也出现过好几次,但这一次,却明显不同。 果然,妈妈急切地问姐姐下车后发生了什么事。 一时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告诉姐姐她的病情。 我什么也没说。 我犹豫了一会儿,只好想办法把话题转移到她跛脚的身上。

如果她此时知道自己的妹妹刚刚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她绝对受不了这个打击。 她以前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不敢预测可怕的结果。

在我和姐姐分别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后,她有机会来到北京和大城市。 在此之前,她人生中第一次,在姐姐上大学的时候,把姐姐送到了城里。

那年她来北京的时候,我正好辞职了。 毕业后的头几年,工作并不稳定,有趋势。 当时我正准备跨行业换工作,但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工作了。 我在家呆了半年。 我也对这次事件感到非常痛心。 原本每周一次的QQ视频联系也开始变得不守时了,整个人似乎变质了。 有几次她和我一起拍视频的时候,她一边说一边哭,因为她很担心我。 我也觉得心里很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挂断了电话。 然后她来到了北京。 我知道她很担心我。

我记得那次我带她去了故宫和颐和园。 因为没有工作,经济问题迫在眉睫。 去景区的门票也是妈妈用钱买的,不过她很开心。 我走到她的身后,看到妈妈终于有机会到更好的地方放松一下,顿时心情复杂起来。 但是在路上有一些不愉快的时候,我现在仍然对此感到非常内疚。 原因是她在给我拍照时不会使用我的相机。 耐心的教了她几遍,还是不行。 后来心里很不爽,就说不用拍了。 我能感觉到妈妈心里有些愧疚。 但那天晚上晚些时候,当我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因为我妈妈,而是因为我心情不好,在教她时忘记了一个细节。

她那段时间拍的照片,总是放在她家乡的柜子上的相框里。 每次回到家看到柜子上的照片,总会立刻想起那个夏天。

那时正值盛夏,走了一小段路,我就大汗淋漓。 我们坐在树荫下的长凳上休息。 这时,我注意到妈妈穿着一双坡跟皮鞋。 在我们的家乡,中年妇女不再穿露趾凉鞋,她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信仰认为这是年轻女性的专利。 我不穿平底鞋,我觉得不端庄。 因为我平时去农场上班只穿平底鞋。 毕竟北京是大城市,她大概觉得还是补一下比较好。 我无奈地看着妈妈小脚上的皮鞋,什么也没说。 就让她脱鞋放松一下,不然她的脚肯定受不了这么长的路。 结果,妈妈忽然出乎意料地环顾了一圈,手握着鞋,舍不得脱。 我注意到她的担忧,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她小心翼翼地问我,会不会有城管查。 (充满感人的故事 www.wenzhangba.com)

在母亲的封闭观念中,北京是一个肃穆的城市,在公园的长椅上脱鞋会让她担心这种不雅行为会被制止。 我忽然觉得妈妈有种孩子般的可爱,但心里顿时升起了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

对我妈妈来说,这是一次完美的旅行。 她对此着迷。

后来,妈妈告诉我她的感受。 她说,她曾经认为那些风景是艺术家通过想象绘制的。 因为每年春节,从镇上买来的年画都会贴在我家的墙上。 年画的内容是美丽的花草亭台楼阁。 她总觉得这不是真的。 她的满足对我来说是一种安慰。 我一直想带她去更多更好的地方。 很小的时候,就想起电视剧里的一个场景,很久以前就忘了它的名字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记得儿子背着妈妈,终于登上了长城。 这是母亲的夙愿。 我在心里想,我以后也会像那个人一样。

姐姐生完孩子,她又来了北京。

或许是因为侄女的出生,她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别人的妈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变成了别人的奶奶。 这给了我一种错觉,仿佛她在一瞬间变老了。 虽然是这样,但也有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瞬间变老了。 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看到她,都会因为一些事情和她发生争执。 但这一次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一次,她彻底变成了老人,没有后悔的机会。 并且会继续变老,很快变老。 孩子越长大,她就会越老。 就像电影结尾的慢镜头,一点一点,直到变成模糊的光点,最后消失在一片白雾中。

于是我渐渐的了解了她之前不喜欢的、极不耐烦的许多习惯,那时开始变得理解和同情。

有一次和我们家聊天,姐姐不小心说了一句话,大概是说她到了妈妈这个年纪,会很珍惜和爸爸一样的陪伴。 虽然和孩子们在一起,但心始终是关于家庭的。 母亲赞许地点点头,她同意这句话。

然后,那个时候,她又来了北京。 那个时候侄女已经三四岁了。 我们带妈妈去三里屯的一家餐馆吃晚饭。 晚饭后,姐姐带着侄女进服装店买衣服。 母亲没有进去,而是独自坐在外面的椅子上。 我突然注意到她眼中含着泪水。 可能是因为太久没回老家了,担心家里的父亲得不到照顾。 我觉得她在城市里其实并不快乐,她无法对这里的任何事情产生共鸣。 对这个原因的揣测,让我忽然觉得她和那个城市格格不入。

在农村的小世界里,妈妈是个很会社交的人,人缘极好。 城中,她仿佛瞬间被剥夺了所有的元气和元气,整个人变得呆滞,甚至呆滞。 她只能面对城市,无奈投降。

所以,父亲不止一次说,母亲没有福气,注定不能远行。 这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命运,一个对她来说更残酷的词。

她对城市很排斥,完全没有免疫力。 她无法适应像轰鸣的高速机器一样的城市。 这座城市对她来说就像一场重感冒,她无法抗拒,逐渐开始抱怨和抛弃自己。 她只能在喧嚣中入睡。

所以,以前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后加一句,让她来北京住一段时间,然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给过她这样的邀请。 对她来说,或许一辈子都在乡下生活,这是她最好的良药。 (来自“观点”)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