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宫一甲号首页
  2. 故事传说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

在艺术之路上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考入无锡师范大学初中。 凭借优异的成绩,他几乎每学期都能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奖学金。

1934年,怀揣实业救国理想的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工业学院电机系,但一次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时,他遇到了杭州美术学院的那群人。 一行人带他参观了杭州艺术学院,建议喜欢绘画的他放弃电气工程专业,专攻美术。

两年后,吴冠中如愿以偿,考入了杭州艺术学院。 在校长林风眠的启发下,他走上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

寻找心中的麦田

1946年,当时选拔的留学生赴欧美留学时,吴冠中以全国绘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法国最高艺术院校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学习资格。

吴冠中为他的艺术世界打开了一扇华丽的大门。 旧中国的黑暗和对艺术的不重视伤害了他的心。 他梦想能在法国大展宏图,永不回国。

吴冠中开始疯狂学画,一有空就去卢浮宫。 除了在卢浮宫艺术史学校上课,还要参观各种规模的博物馆、大型展览和画廊。 这么多的画廊,每一个都在不停地轮换展品,他每天都在轮换,他所看到的每天都是新的。

塞纳河畔的书店和旧书摊也是吴冠中很有吸引力的地方。 晚上,他去法国学校补习,或者去大山寨画室画人体素描。 时间紧,他没时间吃饭,只好买了巧克力面包,跑着吃。 大学城晚上经常有舞会,他从来没有参加过。 晚上回到宿舍已经十点多了,还要看一个小时的法语报纸。

1949年,远赴欧洲的留学生即将结束学业、留洋或回国,吴冠中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有一次,他看到写给弟弟的话:“你可能会说,巴黎有花,也能开花结果。但你是小麦,你的位置在你家乡的麦田里。” 就是这一段。 文字让他明白,他深爱的依然是他的祖国。

走遍全国的“院士”

回国后,吴冠中到处写生。 他住棚屋,毁庙宇,吃干包子,喝河水。 路人一度误以为他是修雨伞的乞丐。 背着沉重的画具,他一个人驱车穿越荒野,从东海三角的边城到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岛,一步步揭开艺术的奥秘对人民。

吴冠中的一幅油画不是一个地方完成的,经常移动十、二十里; 画架和盒子和油画一起抬着,他就像一个人在山上。 有时他用手爬树根爬陡峭的山顶作画; 画完之后,他双手捧着湿漉漉的画,下不了山,只好扔掉画盒,让它滚下山。 走吧,我像孩子的滑梯一样慢慢滑下斜坡。

随着经常从北到南的旅行,他在艺术领域的造诣也逐渐提高。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为吴冠中举办了“吴冠中——20世纪中国画家”展。 2000年,吴冠中被选为法国艺术学院通讯院士。 他是法兰西学院成立 200 年来首位获得该职位的亚洲人。

背负巨大负担的“穷人”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吴冠中的精神可以用他的一本书的书名来概括,那就是“没有生命的艺术”。 他将西方的形式和结构与中国的意境魅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中国画的精神和风格推向世界。 他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已达到数千万美元,并屡屡创新高。

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0幅作品。 2008年,吴冠中将他的得意作品《1974长江》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此外,上海美术馆、浙江省人民和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了他的大量捐赠。 2008年,他向新加坡艺术博物馆捐赠了113幅市值3亿元人民币的作品。 新加坡美术馆馆长表示,这应该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最有价值的捐赠。

然而,这是一门巨大的艺术,他的书房不到5平方米,除了靠墙的两个铁架子,里面摆满了相册和书籍,就是一张桌子和一张椅子,比旁边的桌子略大窗户。 拉开差点就到了书架。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悄然离去。 没有追悼会,也没有继承纠纷。 他的所有画作都捐给了国家​​。 他已经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用毕生的努力来兑现诺言。 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人格上,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周杰伦胡叶酸辣菜聂耳的童年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郑板桥老师的故事,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