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从木匠到“一代画师”走过了多少年? (优越的)
齐白石(1864~1957)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国画大师之一。 他是“人民艺术家”,在诗歌、书法、绘画、印刷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白石老人的生平事迹层出不穷,他的艺术也有穿越岁月的韵味。


今天带来的《跟随齐白石钓虾》一书是北京画院周荣副研究员最新力作。
她以齐白石的作品为主线,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带领大家回顾齐白石从农村木匠到一代艺术大师的人生轨迹。


周容老师坦言,写齐白石的人很多,但希望《跟着齐白石抓虾》这本小书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齐白石,更真实、生动、立体的齐白石。


齐白石可谓是诗、书、画、印的全才。艺术家,现在真的很难找了。
但其中,他只对“鱼虾”这个题材保持着高度的热爱,连朋友都忍不住发问。


山阴博物馆的主人画这幅小画时有朋友。
他笑道:“君禾独喜喜欢鱼虾?”
他回答说:“我的夫妇。你为什么感到无聊?”
想送的朋友。 我不和你在一起。 白石。
这条鱼虾就像我的同伴,日夜陪在我身边,
你怎么会无聊?


周荣老师说,业内常用两种方法来判断作品的好坏。
一是认识人,讨论世界,即通过作者是谁来了解这幅画的意图和其中的故事。 二是只看绘画本身,避免先入为主的误导性判断。


不同于帝王将领既定的人生轨迹,周戎眼中的艺术家更像是一个人波西米亚人,他们是人与人之间的流浪者,从来没有固定的程序。
而齐白石这辈子的大半生,也的确是取得了波折和乐趣。
童年到青春期(1863~1877)
木匠生涯(1878~1889)
乡绅画家(1890~1901)
五进五出(1902~1916)
定居北京(1919~1948)
要想全面了解一位大师,必须到他居住的地方参观。 2018年,周荣老师有幸拜访齐白石的故乡——湖南湘潭县。


这里山多,常有云雾。 从齐白石的作品中,你也可以如实地看到他家乡的景象。




在农村长大的齐白石过着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他经常把农具当玩具,日后又用作创意材料。


甚至幼儿教育,同样由爷爷完成,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和孙子们用火柴和树枝写字的场景。


长大后,家里需要打工维持生计,但齐白石却因无法耕种田地而被迫从事木匠的职业。
一开始,他只是一个粗犷的木匠,处理房间的横梁、椅子、桌子等略显繁琐的工作。 之后,齐白石偶然遇到了一位木匠,觉得自己轻松了许多,开始了下一个新的旅程。


日后,他刻下了许多印章,作为一生的回忆。




工具箱是木匠书房的四宝,是随身携带的招牌。 齐白石的工具箱更是精致。
它长35.4厘米,宽22厘米,高28.5厘米。 大小刚刚好,从侧面分成四层。 用于雕刻的各种工具、模板图案和个人物品都放置在里面。


除了底部和一侧,盒子有五个浮雕,外加一个把手。 图案花哨的款式,尽显工匠的匠心。
例如,手柄两侧的两个图案通常以对称形式更经济且柔顺。 然而齐白石却把一边变成了一个折叠的正方形,另一边变成了一个卷曲的正方形,在稳重中求变。


有了精致的工具箱,他的木工活儿肯定更精致。
20岁那年,齐白石在一位贵人家里无意中看到了乾隆年间重制的《芥菜园画册》。 如果他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他借了半年才回到原书。


这本书不仅提高了他的雕刻技艺,而且对他日后的绘画学习大有裨益。《芥菜园画书》可以说是齐白石的绘画启蒙。


后来,雕刻的顾客知道他不仅会雕刻,还会画画,所以经常请齐白石画绣花。
如果没有人打扰,齐白石可能是稳扎稳打的木匠,但谁想到“雪中送炭”的贵人会来,他就是胡沁源。




右边是齐白石为胡沁源所绘的《沁园大师五十岁像》
1889年,齐白石在来家龙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家族的前辈有人来找他,对他说:“三夜寿来了,想见你。”
初见时,寿三爷鼓励他学画卖画养家糊口。这位有远见和侠义的乡绅就是胡子卓,姓沁园,名寿三爷韩茶.


那么,齐白石是如何走上乡绅画家之路的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后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