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锦集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本由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 严明 摄影著作,新经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一):择一事,钟一生❤
壹 钟表室 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事实上,与那个富丽堂皇会场中大多数人相比,王津都显得不同,他像用清水洗过,格外朴素。
超脱与物质层面,专注于工艺的价值。盛世收藏的喧嚣,对照出手艺人的本真,所以面对收藏家也好,富丽堂皇的商业会场也好,王津既不逢迎也不失落,他知道自己是谁。
王津是90后眼中新一代男神,这也代表了一种社会的新价值取向。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二):磨
正如封面上所写:他们倾尽一生,只为专注于一件事!里面不断提到的,就是磨:磨你性子,磨出经验,磨活文物。
挺拔苍劲的古树见证历史,历经沧桑的城墙诉说历史,而那原本陈旧的文物同样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身上的痕迹就是片刻的历史,修复者是它的故事倾听者,也是和原工艺者的对话人。
敬佩甚至很是羡慕这样的职业,真真切切的触摸历史,并将其一片一片完善再传递给大家。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三):和我在故宫的西三所里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讲了故宫钟表室,裱画室,摹画室,漆器室,木器室,铜钟室的工作者们工作时候的样子,他们热爱艺术,师徒制传承,奉行修旧如旧的标准,爱护文物,工作一丝不苟,尽管有时工作会很枯燥,但是当他们每修复完成一件国宝的时候,无疑是充满欣喜和成就感的。在修复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修复文物的方式和上一代修复者交流。传统师徒制的延续不仅是修复技艺的延续,还增添了一个亲人,一个牵挂。每天早八晚五与文物相伴,也不失为另一种活法。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四):找到安身立命所在,耕耘内心的花园
当我合上这本赭红色宫墙做封面的书,我想这是2016年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这一年完美的收场。我一直在期待它,却不知是今天。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五):和古人对话
匠人精神,和古人对话,一切都变得简单。像里面说的,在外面的世界,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在故宫不一样,文物会为你的付出给出回报。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是传承,也是创造。
一个活,一做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是经验的积累,也是磨性子。可能旁人看不出这些文物下的故事,但这就是历史、工艺的传承。
能这样一直简简单单,真好!还有人在坚守,真好!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六):磨性子
故宫的墙,仿佛一个巨大的屏蔽器,把周遭的喧闹、杂声全部屏蔽掉,留下一片神秘,一片静谧,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大家都是“磨过性子”的人了。
哪怕它画得丑,它也反应了一个时代,一种制作方式;既摹,就要摹地像样,就如同书中所言:临摹者的一段段生命浓缩在方寸之间。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延长其寿命。
一个个全新的字眼:修旧如旧、随上、可逆性原则、大漆等等等等映入眼帘,第一次看这类书目,只觉看后心中有所顿悟,在这浮躁世界还是有人定的住心而得以宽慰。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七):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当我刚收到这本书的时候,他似乎与故宫印象重影,当我读完的时候,故宫却被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身影所代替。其实最感动的不是千年文物得以保存修复,而是有这么一群人选择默默无闻将历史重现,选择一事,终其一生。叹服。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八):匠人精神
看过纪录片了,然后再看了电子版的书,发现书上的内容跟纪录片相差不大,幸好也没买嘿嘿。
看了还是有点小感动的,这个凡事都追求最高效率的年代,还有这么一群人默默的隐藏在大院里一点一点的打磨手艺,能够把心真正的沉下来做点东西,还是很不容易的。而且大院外面就是热闹的都市生活,这么个对比,总有一种桃花源的感觉。当然,现实生活中人家也不过就是一群普通人,不过就是那么一点不普通的普通人。。。。看着这些艺术匠人们每天的工作,单调却不简单,感觉有点小羡慕啊,耐得住寂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故宫里的那些好东西,正式这些匠人们一点一点完善保存下来的,这个纪录片算是良心作品,希望以后能够多点类似节目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九):纪录片的周边产品
看着这本,总想起几年前的那本《他们在岛屿写作》,从纪录电影到文化营销颇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那本记述的更侧重纪录片的构思及拍摄花絮,人文气息更强;而这本是人物速写,再加上大量的文物及文物修复的冷门知识。
挺涨见识的阅读感受,只是觉得针对12位修复师的共性描述占了太多的篇幅,例如:对文物作品的敬畏之心、最小干预原则、师徒制、磨心性的基本功、不能具化只能悟的经验等等。为什么不更多地着墨于每一位大师的不同之处呢?书中记述了木器修复师屈峰谈到的从艺术家思维向工匠思维转换的过程,但这样的记述还是太少。
同样是择一事终一生,但每个人的动机或是最初的起因应该是不一样的。没看到不同切入点的挖掘,有些遗憾。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十):故宫深处的“扫地神僧”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在故宫深处传说中的冷宫——西三所,“去寿康宫打个水”是他们的日常,他们经常过手的是古代皇家宫中珍藏的各种精品文物,他们尽心尽力地呵护着古老的文物但却从未留下任何签名印记,他们是故宫的文物修复师。
他们谦和朴实,他们用一生来追求古老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不遗余力,他们身上古风犹存,外界的浮躁喧嚣早已被排除在他们的世界之外,他们仿佛是故宫深处的“扫地神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