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宫一甲号首页
  2. 资讯

当CEO二十余年,张朝阳为何还有程序员情节?

原标题:当了20多年的CEO,为什么张朝阳还有程序员的阴谋?

在数据资源有限的时代,只有少数成功人士被历史铭记,而大部分人都已在岁月的尘埃中消散。

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人也可以大放异彩。 在华为OceanStor存储与张朝阳联合拍摄的电影《我们的时代》中,有人认为“精英力量”时代已经过去,他们的成就不再是传奇,越来越多的平民故事被记录和传播。 甚至被表扬。

当CEO二十余年,张朝阳为何还有程序员情节?

作为中国互联网之父,张朝阳也是社会精英的代表,对于这种变化,他并不沮丧。 在《我们的时代》中,他真诚地对着镜头说:“时代不应该只记住少数人。”

在这个不再由少数人定义的世界里,推动“记录”规则改变的是数以万计的程序员。 借助强大的数据存储介质,程序员将用户与数据和应用程序紧密联系在一起。

凌晨5点起床开早餐店的阿姨们,疫情期间奔赴前线的医生护士们,还有在北票打工的外卖小哥,各种生活在短视频中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视频博客和文字。 在数据存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的故事都有目共睹。

录制“每个人”已成为现实

电影《我们的时代》展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抱另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会因为陌生人的微笑和泪水而快乐或悲伤,即使我们永远活不下去。 为了记录“每个人”,数据存储和程序员做了很多功劳。

但也有人认为片中提到的数据存储这个概念很抽象,远离大众,甚至程序员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 他们为什么要推动这个不是少数人定义的时代的出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数据和数据存储?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可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程序处理的所有符号媒体的总称”。 数字时代,网站、应用、文字、视频、色彩……所有信息都在一串代码的背后,这些代码是数据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杨毅看来,数据就像工作中的空气。 他告诉搜狐科技:“说到计算机,很多人会想到程序、编程语言、算法,但其实它们都藏在里面。在它们下面都是数据,而这些数据都依赖于强大的存储介质。”

数据存储可以广泛理解为通过磁盘、磁带、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介质存储数据。 对于个人来说,把图片存到手机里,把PPT拷贝到U盘里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数据存储。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数据存储主要面向企业而非个人。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数据量极其庞大,再加上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他们基本上会通过自建或租用IDC机房进行数据处理。 存储,IDC机房里的“黑大佬”就是服务器。

当CEO二十余年,张朝阳为何还有程序员情节?IDC机房,图片来源:互联网

推动“记录”规则的演变,从只记录少数人到记录拥有者,主要得益于这些存储服务器的信用。 服务器的大存储容量为记录“主人”提供了物质条件。

具体来说,一张A4纸大约可以记录700个单词,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信息单位),一个20T的存储服务器可以存储大约108万亿个单词。 一个存储服务器相当于 1500 亿张纸。

没有数据存储,我们的数字生活将成为奇观。 无论是银行APP的薪资余额,还是社交软件中的个人信息,无论是vlog中的外卖小哥完整的工作经历,还是短视频中小姐姐的歌舞,我们的所有信息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是以字节为单位的。 表单存储在服务器中。

程序员是创造人类数字生活的“工匠”。 没有它们,我们就没有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应用和现代数据存储技术。 拥有被人记住的力量的,是少数精英。 只有少数人的故事才有资格被记录在稀有的甲骨文、竹简和纸上。

数据存储的“过去与现在”

存储的核心是记录。 追溯到远古,口耳相传、洞穴壁画、绳结记录是人类记录的主要载体。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依靠龟甲、兽骨、竹简、木简、丝绸等来记录文字。 然而,这些记录载体非常珍贵,通常只有富人和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 例如,商朝的统治阶级在甲骨上刻字,可以判断吉凶,预知大事。

穿孔卡片和穿孔纸带是最早的机械化信息存储形式。 1725年,一位法国织布工受到自动风琴鼓的启发,发明了一种打孔卡,将花样以孔的形式存储在纸上,并控制纺织机织出花样。 1890 年,Herman Hollerith 发明了打孔卡制表机,首次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信息。 六年后,IBM的前身制表机公司成立。

当CEO二十余年,张朝阳为何还有程序员情节?打孔纸胶带,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1928 年,磁带的发明标志着磁存储时代的开始。 一开始主要是用来录​​音的。 直到 23 年后,磁带才首次用于在计算机上存储数据。 由于磁带存储支持离线存储,寿命长,容量大,性价比高,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但缺点是读写效率低。

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现在 IBM 的 RAMAC 305 计算机中。 随着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66年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发明了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显着提高了随机存取存储器的效率。 到目前为止,PC和服务器的大部分内存仍然是DRAM。

IBM于1973年发明了文氏硬盘,其特点是磁头悬浮在高速旋转的磁盘上方,不直接接触磁盘。 实现了存储容量和读写效率的平衡。 这是现代硬盘。 原型。 硬盘比磁带更方便使用,这为以后PC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1980 年,不二雄在东芝工作期间发明了闪存。 基于它开发的U盘和SD卡是当今最常用的移动数据存储和交换介质。

上个世纪,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存储介质的进一步发展,信息量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数据处理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作为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一部分,数据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直接相关。

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不再只是指基于某种存储介质(如计算机)提供数据读写能力,而是包括多种硬件设备在内的一套数据中心系统。 . ,且大多提供基于云存储的服务。

由于不同行业、企业对数据存储的要求不同,现代数据存储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 比如华为存储产品包括全闪存、混合闪存等,相比传统存储,全闪存的性能和延迟都有很大的提升,更适合高IO(读写)并发应用场景。

追溯数据存储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存储介质在工程师的努力下逐步演进,数据存储容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以及数据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促进社会生活改革、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数据技术代表“未来”

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铎表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增长15.6%,领跑全球。 数字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 据IDC预测,全球近90%的数据将在过去几年内产生。 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从2016年的16.1ZB增长十倍,达到163ZB。

从IDC(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可以看出,企业和行业对数据存储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2019年全球IDC业务市场总体规模为6903亿元,同比增长10.39%; 我国IDC业务市场规模达到1562.5亿元,同比增长27.2%,增速约为全球增速的3倍。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