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前几年,对自己狠一点
•
故事传说

“我突然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难了。” 一位正在创业的老同学发来私信,叹了口气。
同学工作的公司正在招聘应届毕业生。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起薪3000元。 “这是我8年前的起薪,现在3000块钱怎么过日子?北京合租房至少要1500元一个房间吧?”
艰难、尴尬、无奈,相信这是很多年轻人刚踏入职场时的感受。 不仅仅是自我价值被低估的问题——韩闯苦读了十几年,连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收入都找不回来。 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
同样是第一年工作,同样收入3000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只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能力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以匹配目前的收入,找到内心的平衡。 ;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不顾回报地全力以赴,手握3000元钱,担心30000元。
对于哪种方法更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机会。 在这里,你学习职业技能,积累人际资源,洗刷学生精神,以双赢的心态尝试与他人合作。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第一年就像挖井一样。 挖到1米深,有淡淡的水渗出,当然可以停在这里,享受有限的劳动成果; 但如果你能对自己残忍,忍受孤独,坚持,在3米深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潺潺的流水。 甘泉。
01
家门口的美发店里的洗发女郎,在职业生涯的第一年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升级为美发师。
在工作日,她不得不从早上10点忙到晚上10点。 回到宿舍时,她几乎是精疲力竭,瘫痪了。 等她醒来时,又忙了起来。 一个20出头的女孩天生就有爱玩爱美的本能,所以当她说每周宝贵的休息日用来报到班级和学剪发时,我瞬间佩服这个小女孩。
洗头妹的工资不高,平日节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她花几千块钱上发型师培训班,却胆子大得不得了。 她告诉我,她年轻时这份工作还不错,但她必须为长远打算,学习一门真正的手艺。 我现在年轻,努力工作没什么。
一套160元的假发,一周用完一个。 这是学费之外的费用。 对于洗头妹来说,压力不小。 她把每一根假发都尽可能的用得淋漓尽致——从女性的长发到中长发,再到短发,再到男性的发型,偏的、均衡的,最后是秃头。 每天店里顾客不多的时候,她就躲在后面,把剪刀剪到东西上,然后拉着发型师征求意见。
戴假发练手总是不愉快的。 洗头女郎让老板在附近工地张贴告示,每晚8:30免费给农民工剪头发。 每次晚上路过门口,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农民工围在身边,让她打理头发。 因为是免费的,没有人在意她的技能,就算是被砍断了,也多半只是笑笑,“反正过两天就会长回来的。”
可想而知,当我从许多细节中逐渐拼凑出这个故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震撼和钦佩。 或许洗发女郎的生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遥远和陌生的,但她在职业生涯的第一年表现出的勤奋、毅力、远见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常常感叹“理性满满,现实太骨感”。 问问自己,有多少人有洗头妹的勇气,敢对自己这么“狠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用实际行动逼自己前进,而不是坐在那里埋怨别人?
在工作的头几年,首先需要锻炼的是职业技能。 从学校到工作场所,每个人的角色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书中的理论、公式、概念和理想模型转化为实际的方法、经验、技术和性能,如何在现实的各种不良状态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检测到哪里你尽快在不满足工作要求方面,如何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一步一步努力——所有这些,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做,在一次次成功或不成功的实践中,将自然表面。
02
在小蕾工作的第一年,我就预感到她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这种判断的理由只有一个:她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看似无用的帮助活动上,心甘情愿,从不计较得失。
有一次叫小蕾,她带着一个巴基斯坦青年去爬长城。 “我的腿走路都瘦了。” 电话那头,萧磊的声音有些疲惫,“我要去故宫、颐和园、天坛、十三陵……”
简直莫名其妙——无论是巴基斯坦青年,还是访问北京,都与肖雷的工作和生活无关。
后来知道,肖雷的一个和他不太熟的朋友在聚会上讲了一些烦人的事情:一个对他很好的巴基斯坦哥们要来了,他一句中文也说不出来。 他在上班。 跑不掉了,只能请人陪陪,做导游,却时常被各种原因躲避。
饭桌上的七八个人没有说话,只有肖磊傻傻的说道,“如果实在找不到人,我就走了。”
随后,这位朋友大摆宴席感谢肖雷,期间多次提到“贵公司的产品……”。 肖磊只是笑笑道:“我帮你的,是因为你当时太不好意思了,不让你买我的东西,你现在不需要我们的产品,等你真的需要的时候再找我。”
肖雷跟我说起这段往事时,一脸肯定:“当时不懂的人太多了,大家都以为我病了,不努力。但我知道他认我为朋友,等着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他。我肯定会第一个从我这里买。我觉得有必要这样做,而且这种客户会特别忠诚,还会把我介绍给身边有需要的人。 ”
如你所见,肖蕾的光彩不仅在于她通过一次“虚荣”的北京之行埋下了友谊,更在于她不急于实现自己的贡献,而是等待它开花结果。
而这恰恰是一个好人所需要的品质。
有些人喜欢在做某事之前先计算投入产出比,然后根据回报率来决定是否做,做多少,怎么做。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刚入职第一年的新人来说,这种取舍并不是在职场上站稳脚跟的理想方式。 其实,很多看似徒劳的事情,都隐藏着巨大的机遇。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成为你事业发展的跳板。
退一步说,即使你的努力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年轻时多做点有什么大不了的? 肖磊的“狠”就来自这种心态。
03
小梅的事业从寄信开始。
刚到单位报到时,小梅并没有分配到具体的工作。 领导告诉她先适应环境,多向同事学习。 但小梅环顾四周,同事们一个个敲着电脑,忙得连打招呼都懒得理会。
小梅拿着一堆材料看了看。 突然,她听到两个同事小声讨论着送信的事情。 大致意思是有重要的文件需要送到同城的另一个地方。 我没空一个人去。
“我为什么不去跑步?” 小梅适时发了茬。
紧迫性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同事带着感激之情,向小梅仔细说明了这次旅行的使命和目的,告诉她看到对方该说什么、怎么说,并叮嘱“注意安全,早去早回”。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 一定是在一些共同的经历之后,彼此才会有那种“”的默契。 这一次在工作之外跑腿,小梅很快就得到了队员们的认可。 在工作场所,信任这个东西是美妙的。 一旦这种默契建立起来,我们就会更容易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给对方,而积极的结果也会让我们更加确定我们对一个人的身份是正确的。
如果你能在工作的第一年就进入信任轨道,无疑是幸运的,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任的前提是共同努力,共同努力的前提是做事。 只有努力不回报,才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才能让这份幸运离自己更近。
这种“狠”,就是过程的残酷。
进入职场的最初几年,你不妨对自己狠一点——无论是关起门来努力培养专业技能,还是从低效劳动中寻找机会,还是通过每一次合作,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少说多做。 而这始终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