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的“长生宫”里有“长生”
昆曲大师蔡正仁:
为什么今天的“长生宫”里有“长生”
本报记者 曹玲娟
每个人、每部戏都有自己的命运。
蔡正仁与《万寿宫》是半个多世纪交织的缘分。 我13岁开始唱歌,今年唱到76岁; 我从学唱歌开始唱歌,直到这几天我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 对于几乎年长的蔡正仁来说,这样的戏在他的心尖上,会持续一生。 唐明皇,“长生宫”,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2007年,完整版《长生宫》在兰馨剧院首演,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戏迷来到上海,成为昆曲史上的一件盛事。 每天一本书,连续演出4天,累计演出近12小时,连续20场演出5轮,轰动一时。 十年后,2017年9月下旬,《长生宫》全副本在发源地上海上演。 当那挥之不去的生死“密誓”响起时,“唐明帝”蔡正仁和“情妃”张敬贤双双跪下,那一刻,两位年近150岁的国宝级艺人齐聚一堂跪在他们的膝盖上,我的鼻子在礼堂里变得酸痛,我的眼泪几乎要掉下来了。
从11月16日起,整部《万寿宫》将连续4天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再次呈现“寺庙级”艺术表演。 像往常一样,很难找到票。 启程去北京前,蔡正仁正赶上牙痛,不得不乐观。 他是整版《长生宫》中最大的牌,五班三代,四夜连台,排第一的就是他。 十年前,蔡正仁只能“坐六看七”。 那是故事中浪漫皇帝的时代。 他连续两个晚上打了唐明煌,结束后依旧精神抖擞。 他的年龄不容小觑,这一次他只出现在第三部《马威靖边》中。
演出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人,一剧,一生,这位国宝级昆曲艺人与《长生宫》,真的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长生宫》改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 全剧以唐明皇杨贵妃之恋与安史之乱的双重线索,一口气写了50遍。 进入清中叶后,随着修炼的兴起,整个《长生宫》几乎绝迹。 多年来,《长生宫》只出现了10集左右,缺乏原著中许多重要情节的呈现。 2007年,时隔三年,上海昆剧团创作并完成了整个“永生宫”。 全书《长生宫》在融合传统节选的基础上,收录洪生43部原创作品,还原揉捏30余部从未流传或演出的节选,结束了当代灭亡阶段的历史。昆曲完成《永生宫》。
(国家大剧院第三次“马威惊变”表演照。苏颜摄)
(蔡正仁饰演的唐明煌)
记者:我还记得10年前《长生宫》整版在上海首映的盛况。 彼时,戏曲低迷,但整卷《长生宫》却是难得的掌声。
蔡正仁:整个《万寿宫》分为第一部《柴禾庆鼎》、第二部《霓裳羽衣》、第三部《马尾靖边》、第四部《月宫重逢》,各这是相对独立的。 两人再度联手,但观众能接受连续4晚的演出吗? 十年前,导演和演员的心里没有底。 如果观众不受欢迎,那就失败了。 结果,《长生宫》大获成功。 观众看了第一本书,也看了第二、三、四本书。 兰馨大剧院《永生宫》五轮20场演出,吸引了1.6万观众,当时票房收入约70万元。 现在来看,70万元似乎不是很显眼。 十年前,这个数字对于尚坤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在我的心里,酸甜苦辣,舆论为之鼓掌。 我心里明白,我们要摆脱它并不容易。 我从来没有看过很多戏剧。 4本书中将近10本是我们小时候学的,其中2/3是白手起家的。 带着新的时代气息和昆曲的传统,这本书堪称屹立不倒。 我们将在 10 年后重新编排《永恒之宫》的整个版本。 上海大剧院有1700个座位,座无虚席,每场演出都会增加一两百个座位。 一个剧团10年前排演的戏,10年后依然火爆。 我以前做梦都做不到。
记者:时隔这么多年,只有上坤才最终将《永恒之宫》的全本上市。
蔡正仁:全书《永生宫》是上海昆剧团非常重要的创意演出。 中国有大约300种戏剧。 就《牡丹亭》和《永恒宫》而言,没有人能超越昆曲这两种剧本。 这是昆曲的经典之作,历经数百年的考验。
说起《牡丹亭》,全国有8个昆曲剧团,每个剧团都可以演出一场,但《永恒宫》却未必如此。 几乎一半的昆曲剧团不能演出。 很简单,关键是唐明皇不好找。 在京剧等其他剧中,唐明皇一角由老生来饰演。 《长生宫》中的唐明皇虽然也留着胡子,但玩的不是老同学,而是高官。 大观生是昆曲小生的一个分支。 是小生和老同学之间的交易,却是属于小生的交易。 高官要求演员声音宽广,善于结合真假声音。 在表演上,要气势磅礴。 能不能玩完整版的《长生宫》,就看你们团有多少人能玩唐冥皇了。
记者:听说你学的第一部戏是《长生殿》里的《定情》。
蔡正仁:对我来说,《长生宫》有很多缘分。 记得1954年3月,华东戏曲学院昆曲演员培训班一开课,老师们就决定给全班同学教一出戏:《长生不老:约会礼盒》,那是唐朝明皇与杨贵妃相爱。 玩。 学了半年话剧。 那一年,我13岁。 我只是一个从江苏吴江小镇来到上海的“小乡巴佬”。 跟唐明皇这种风流的皇帝学的,杨贵妃连看都不敢看。 ,身为“皇帝”的我很不自在。
昆曲班原计划学习9年。 其实我7年半就毕业了。 《永生宫》的研究也持续了七年半。 我学了10多个剧本。 除了《礼盒》,还有《秘誓》、《惊变》、《埋玉》、《戴铃铛》、《哭泣的形象》等单曲,在国内独树一帜。 没有昆曲学校能学这么多戏,我们都学过。
洪生是一位非常了解昆曲节奏的伟大剧作家。 好歌有很多,人们愿意唱的歌也有很多。 当时,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实习表演,他们总是每周表演一两次。 因为“大轴”戏很少,所以学了《惊变》、《葬玉》等大剧,比如《惊变》。 《葬玉》常成为演出的“大轴”剧目。 后来,我先后向余振飞和沈传志两位老师学习了《戴铃铛》和《如哭似笑》两部戏。 我演了一辈子的唐明皇。 我演昆曲60多年了,我可以喜欢它,唱得那么好。 想来想去,也只有这“永恒之宫”了。
(蔡正仁与导师于振飞)
记者:10年后,整个《永恒之宫》将再次重演,全国巡演。 你最开心的一点是什么?
蔡正仁:最让我高兴的是礼堂不再是白色的,而是黑色的。 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时候,大家都跟我说,蔡先生,你一定很开心。 我们的 4 场演出都爆满了,尤其是你的第三本书。 没有办法增加更多的座位。 我很高兴看到80%的观众都是年轻观众。 更何况,最令我欣慰的是《长生宫》整版的成功。
事实证明,这条重新安排的道路行之有效,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昆曲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流派,不仅得以幸存,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排练和排练在这一点上是最重要的。 我们现在的昆曲剧团不惜重金编排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为什么不编排昆曲经典呢? 《长生宫》、《牡丹亭》、《琵琶行》、《桃花扇》,我们有那么多经典,它们贴近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东西,这些都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的。
昆曲的当代复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你说昆曲是死而复生。 它走过的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昆曲在国泰民安的时候也有过自己的美好时光。 尽管昆曲的发展还存在种种问题,但《永生宫》的全面上演和10年后的重新上演,充分说明现行政策是正确的。 我们的艺术政策是正确的。 繁荣自然会到来。
记者:其实无论是去年的《临川四梦》,还是今年的《永生宫》全本,五班三代和尚昆五班三代同堂,让观众眼前一亮每次都可以来回。 究其原因,除了蔡正仁、张景贤等老艺人之外,还有三位“梅花奖”获得者李安、吴双、沉艳丽,以及于斌、罗晨雪等中青年世代。 进入全盛期,刚刚获得第27届“白玉兰奖”的“90后”青年昆曲演员魏力和姜克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上海昆曲团团长的一句好话可以说是“去昆曲之路”,即“就像故宫的文物,我们将一一‘修复’我们的传统昆曲,传承最美的昆曲”。
从上到下:
第一本书《柴盒之恋》
明皇:倪旭浩,杨妃:罗辰雪
第二本书《霓虹羽毛》
唐明皇:李安,杨贵妃:沉以礼
第四册《月宫重逢》
明皇:李安,杨贵妃: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