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违法占地项目“撑腰打气”,还劝职能部门别怕?黑土地保护不是儿戏,走偏的“大局观”得改!
“捏把黑土冒油花
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是人们眼中肥沃的黑土地
但近日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通报称
在第二轮第五批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发现
黑龙江省绥化市
存在大量“未批先建”
违法占用黑土耕地等问题
而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壤资源
一直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省绥化市又是
我国黑土地重要分布区
黑土资源丰富
那么
绥化市黑土耕地保护
都存在哪些问题?
黑土资源流失又有哪些危害?
该如何保护好
能攥出“油”的黑土地呢?
01
“侵占万亩黑土地”背后,是走偏的“大局观”
东北平原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2.78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地处松嫩平原黑土核心区,近2900万亩耕地中,黑土类耕地、黑钙土类耕地、以黑土和黑钙土为母质的草甸土类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0%以上。然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看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1
非法占用黑土耕地问题突出。2018年以来全市共发生占用黑土耕地违法案件124起。2019年以来,绥化市强力推动两个省级交通建设项目,在未实施农用地征收、未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未取得用地审批手续和项目开工许可的情况下,违法开工建设。截至目前,两个建设项目在施工中,实际违法占用黑土耕地18144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0923亩。
2
侵蚀沟治理任务推进滞后。绥化市全市有1.4万余条侵蚀沟,沟壑总面积达128.9平方公里,自然损毁黑土耕地十余万亩。根据《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年)》,绥化市应于2020年底前完成1152条侵蚀沟治理任务,实际仅完成256条。其中庆安县应完成128条侵蚀沟治理任务,实际一条都未完成,明显不作为。
3
表土剥离落实不到位。绥化市2017年以来实施的426个已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项目中,仅有5个项目编制表土剥离方案并实施剥离,多达1.3万余亩耕地被直接占用,超过180万立方米的黑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再利用。
从督察情况来看,绥化市黑土地保护实际情况与黑土地重点保护措施的有关要求背道而驰,对这个需要用心呵护的“耕地中的大熊猫”显得漫不经心。督察组通报称,绥化市在推动两个省级交通建设项目时,明知手续不全,却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卸下怕追责的思想包袱”“从工作大局出发宽松执法”。
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当下,绥化市还走着生态为发展让路,以经济效益、建设任务决定耕地用途的老路,甚至以“工作大局”为幌子,推动建设项目,实属不该,也是一种落后的治理思路。其中暴露出的“大局观”偏差,值得警惕。
如果当地果真有“大局”观念,就不该在是非对错如此分明的领域,如此懈怠麻木,甚至明知故犯,不惜违规操作。大局观,于地方政府而言,是把地方发展更好融入国家生态保护大局;是把地方治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国家治理轨道;是把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楔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棋盘中。在解决发展问题中,更好服务民众。而凭一时发展的冲动,置上级政策法规要求不顾,置守护耕地保护红线的政治任务不管,这不是心中有大局的体现,更像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绥化市违法开工建设的“两个省级交通建设项目”能一路绿灯,路基、桥梁工程基本完成,路面工程分别完成70%和80%。若非省级项目,绥化市是否还会这样“尽心尽力”,这其中是否有“政绩冲动”作祟,也值得追问。
为此,督察组对绥化市违法占用黑土地行为提出严厉批评。督察组指出,绥化市缺乏对黑土地保护极端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推动建设项目违法占用黑土耕地,落实黑土地保护相关措施敷衍应对、流于形式。有关部门履职尽责不到位,工作落实动作迟缓,不作为、慢作为问题突出,监管明显缺失。
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黑龙江省绥化市黑土地保护不力、违法占用黑土耕地问题,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批示强调:
各市地、各部门要对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求,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加快形成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政治责任。
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胡昌升也作出批示:
针对督察组指出的绥化市非法占用黑土耕地、侵蚀沟治理任务推进滞后、表土剥离落实不到位问题,立即成立问题整改工作组,即赴绥化市现场指导做实做细整改工作,并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绥化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立即召开专题会议,深刻反思,找出黑土地保护不力的根源,亲自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科学整改方案,拿出“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将问题整改到位,确保不反弹。全省各市地要以此为戒,立即开展自查自纠,发现类似问题同步启动整改。
此外,黑龙江省副省长李玉刚带队赴绥化市现场督导整改工作。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02
黑土资源流失有哪些危害?
近年来,由于土地肥力的长期透支,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杨鹏表示:
变薄,主要是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变薄;变瘦,是指土壤有机质下降,品质变差;变硬,即黑土过度利用导致土壤压实、渗水等性能降低。
东北黑土区粮食年产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是中国玉米、粳稻等商品粮主要供应地,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为7867.7万吨,播种面积14551.3千公顷,实现了粮食丰产。但随着大面积开发垦殖,东北黑土区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卫表示: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但长期集约化经营下,我国耕地退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碱化、黑土地退化以及耕层变浅。
黑土地在被破坏后,同时也会对我国得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耕地质量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斌表示:
过去黑土地投入1斤化肥可以生产60斤粮食,现在只能生产21斤粮食,未来可能只有14斤粮食,投入效益比下降明显,原因就是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差。
其次,黑土的形成周期较长且形成条件比较苛刻。根据研究表明,1厘米厚的黑色土壤层需要历经300~500年的复杂地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涛表示:
因过度开垦利用,黑土地正面临严重退化。东北黑土地黑土层的厚度已经减少了30%至50%,一些地区土壤黑土层不足20厘米,目前黑土层仍以每年1至2毫米的速度减少。养好用好东北黑土地,对实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重要意义。
03
如何保护好黑土地?
随着黑土地退化问题凸显和科学研究的深化,黑土地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止是因为其有机质含量高、产出能力强,也因其是稀缺的宝贵资源,所以对黑土地的保护,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张涛表示:
面向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关键科学技术需求,全面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增强东北黑土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黑土地退化的关键过程、机理与阻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黑土地土壤健康和保育技术研发;三是黑土地产能和质量提升的现代生物学技术研发;四是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五是黑土资源环境天空地一体监测与感知体系研发;六是提出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政策与长效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草案)》2021年12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相关区域范围内拥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优质耕地,将纳入本法保护范围。
2021年12月23日,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通过建立和强化黑土地违法行为发现机制、保护利用责任机制、投入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奖惩机制五个保护机制,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
而为了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黑龙江省层面,都对保护黑土地有严格的规定。在国家颁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黑龙江省发布的《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等政策法规中,都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好东北黑土地做出保护规定,提出保护措施,对涉及黑土地保护的问题,也应格外重视。
此外,除了要将上级政府的政策法规落实到地方履职的具体工作中,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做好保护黑土地工作,尤其要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黑土地的宝贵资源在厚植地方发展优势方面充分释放价值。
相信法治的完善
能够进一步强化黑土耕地保护的
责任和监督机制
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
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切实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丨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报、科技日报、瞭望
编辑|史紫炜
主编丨蒋 琳
监审丨钟 倩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